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
通讯员 杨岑 尚小斌
老人吃鱼后出现吞咽困难,竟然并非鱼刺所致而是骨刺。近期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(湖北省人民医院)骨Ⅲ科(脊柱二科)主任李亚明教授带领团队,为该老人去除“骨刺”——颈椎前缘骨赘,解决了困扰老人许久的吞咽难题。
(资料图片)
李亚明带领团队行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前路手术,术中精细操作,避免气管、食管及血管神经损伤
61岁的黄先生是湖北松滋的一位退休职工,2月前吃鱼后出现吞咽呛咳,伴颈部疼痛,且症状逐渐加重,导致老人恐惧进食。其间,老人一直以为是吃鱼后鱼刺卡喉所致,辗转当地医院的耳鼻喉科和消化内科,接受了咽喉镜、食管胃镜检查,均未发现鱼刺。当地医生只能建议其平时尽量吃软质食物或者流食,继续观察病情变化。可2个多月过去了,吞咽呛咳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,连喝水都有困难了,老人的体重也骤降了10余斤。
黄先生的儿子慕名找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亚明主任处就诊。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后,李亚明主任怀疑,导致老人吞咽困难的并非耳鼻喉科和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,也可能是食管型颈椎病所致。颈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后,也会压迫和刺激食道,使患者出现一系列吞咽困难的症状。
果不其然,患者的颈椎X线和CT检查均提示,患者颈椎前方的骨刺向前压迫食管,尤其在C4-5,C5-6节段较为明显,这很可能是引起患者吞咽困难的罪魁祸首。
正当患者及家属为找见病因而兴奋不已时,李亚明却皱起了眉头。因为食管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是颈椎间盘退变后向前方突出,然后钙化形成骨刺压迫食管,进而引起吞咽困难的症状。反观该病例,患者颈椎前方出现连续4个椎体以上的骨赘,但是患者的颈椎间盘却没有明显的退变,颈椎间隙没有明显的狭窄,颈椎小关节也没有明显的硬化或者强直。
李亚明判断,这不是单纯的食管型颈椎病,而是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(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,DISH病)。该病的特点是韧带和附着点的进行性骨化和钙化,好发于颈椎和上胸椎,主要表现为脊柱前侧或前外侧较广泛的骨质增生。
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大多数病人没有明显症状,因此目前对于这类病人,医生多采用保守治疗。手术虽可立即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压力,但术后复发的概率较大。如不及时手术解除食管压迫,该患者又会因进食困难导致营养不良,影响身体健康。
考虑到患者的痛苦和手术的强烈意愿,结合患者年龄和DISH病的发病机制,经查阅文献和专家组集体讨论后,本着“将大手术做小,将小手术做细,将手术创伤尽可能减小”和“加速外科康复(ERAS)”的理念,李亚明决定对患者进行无需颈椎融合内固定的“前入路颈椎前方骨赘切除术”。
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,手术于4月15日如期进行。李亚明带领张卫兵、尚小斌等专家团队沉着应对。术前通过食管吞钡实验精准定位食管梗阻部位在C4-C6节段,术中清晰暴露骨刺凸起的位置,明晰颈椎前方的骨赘严重压迫食管。
术中,李亚明轻柔操作,于食管、气管和血管神经丛间,利用超声骨刀、普通骨刀、咬骨钳、球磨钻等设备彻底清除骨赘并送病理检查,然后创面彻底止血,做到滴血不漏,最后利用可吸收线精细缝合伤口。术后,伤口缝合处不仅美观且无需二次拆线,利用颈椎支具外固定预防颈椎不稳,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。
恢复进食的黄先生,吞咽困难的症状已完全消失
术后第2天,病人握住李主任的手,激动地表示吞咽困难的症状完全消失,饮食恢复正常,病人及家属都对李主任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术钦佩不已。术后的复查结果也提示颈椎前方压迫食管的骨刺已经完全清除。病检结果提示骨赘是由颈椎前纵韧带骨化而来,证实了专家团队的术前诊断。
李亚明介绍, DISH病是一种以广泛异位骨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,多发生在颈椎及上胸椎的前纵韧带,可累及后纵韧带、横韧带,一般可通过X线检查,但是CT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椎体前后缘的增生及骨化,从而避免误诊、漏诊。DISH病在临床上相对少见,而DISH病引发的食管吞咽困难则更为罕见。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,手术切除可有效解除机械压迫,改善症状。但是术中切除骨赘时需注意保护食管,避免食管损伤,甚至食管漏。
(图片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提供)
(来源:极目新闻)